近年來,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爆發式發展源于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國家政策的推動,并不是裝配式建筑技術進步“水到渠成”的結果,成本主導的市場阻力依然很大。國內眾多高校、研究、設計、生產、施工單位積極應對挑戰,在前期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基礎上,依托國家、地區及企業自主創新項目涌現出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品質示范項目,裝配式工程質量穩步前行,亟待解決問題逐步厘清,發展趨勢和攻關方向日益明朗。
2022年上半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超過25%,裝配式建筑建設面積累計達到了24億平方米。在裝配式政策驅動和市場引領下,裝配式建筑的設計、生產、施工、裝修等相關產業能力快速提升,同時還帶動了構件運輸、裝配安裝、構配件生產等新型專業化公司的發展。
至2022年底,全國現有48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328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908個省級產業基地。裝配式建筑構件生產企業有2493家,其中裝配式混凝土預制構件企業1261家,裝配式鋼結構構件企業1122家,裝配式木結構構件企業110家。裝配式建筑專業技術從業人員約300萬人,裝配式建筑其他上下游相關企業約1.35萬家。2022年下半年受疫情反彈和建筑業投資速度放緩的影響,裝配式建筑的快速發展受到一定阻礙,預計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與2021年持平,約為7.4億平方米。
經調研,2022年京津冀地區的裝配式構件生產企業關停并轉約10-20%,產量下降了約20-30%。生產企業重新洗牌,有的與去年產量持平,有的關停并轉;有的企業資金雄厚,趁機快速發展,研發了自動化生產設備、創新了裝配式技術體系,后來居上,成為了行業翹楚。這充分體現出了行業危機之下的風險和機遇共存。企業只有勇于未雨綢繆、積極策劃、敢于逆流而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比如中鐵十四局房橋、三一筑工異軍突起,中建科技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水平引領行業潮頭;中建一局發展、中鐵六局、中建三局、中建八局、北京建工、北京市燕通、深圳現代營造等企業,裝配式創新技術和業績遙遙領先。
裝配式建筑大致可分為預制混凝土結構(PC)、鋼結構和木結構等三大類,目前我國應用仍以PC為主。國家“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裝配式建筑方向以及相關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綠色等趨勢,各省市紛紛出臺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推廣政策和目標。裝配式的相關頂層政策框架持續添磚加瓦,政策面逐步走向成熟。總的來看,近年來裝配式建筑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在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