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術貫穿整個產業鏈
BIM、 GIS、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 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將為傳統建筑行業帶來巨大變化。
“今后建筑業必將實現全產業鏈信息化的管理與應用,通過LAE、CAE、BIM 等信息化技術搭建裝配式建筑的咨詢、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各個環節中的信息交互平臺,實現裝配式建筑產業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和質量責任可追溯管理,創建新的數據協同效應。
2、重新定義“農民工”
世界建筑業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都越來越緊缺,日本、德國和美國建筑界正在致力于發展智能化裝配模式(IAM),發明推廣機器人、自動裝置和智能裝配線等,同時創新采用附加值高的裝配式構件與部品,使施工現場不再需要更多大量體力勞動,這種智能化裝配比以往建造模式大大節約了人力,還可以縮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目前我國的建筑業主要依靠“農民工”,但隨著人口紅利消失,這個優勢將會變成短板。相比傳統現澆,裝配式將會顯著減少現場操作人數,裝配式建筑將會需要部品生產車間工人,需要運輸、吊裝、裝配和連接等新型用工。2019年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新職業信息公示,裝配式建筑施工員赫然在列。隨著用工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生產方式的逐步改變,未來“農民工”這個名詞會成為歷史,都將轉變為建筑產業工人。
3、一體化建造,工程總承包是大勢所趨
要克服裝配式建筑遇到的設計、生產、建造等方面的難題,就必須推行一體化建造,推動工程總承包發展。
相關部門都在裝配式建筑中明確鼓勵采用工程總承包方式。2019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房建和市政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更是為裝配式建筑發展鋪平道路。
裝配式建筑從設計、建造到施工的各個環節,都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技術要求,因此,擁有一支專業化的、協作化的工程總承包團隊尤為重要,在研發設計、構件生產、施工裝配、運營管理等環節實行一體化的現代化的企業運營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在設計、生產、施工和管理等一體化方面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4、形成標準化、規范化行業發展體系
現階段我國裝配式建筑構件標準化、通用化程度較低,通用體系是采用定型構件的方法,以部品構件及連接技術的標準化、通用性為基礎,一個構件廠生產的構件能在各種類型的房屋之間互換通用。通用體系適合組織構配件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是更有利于高度機械化、自動化的工藝,是一種完美的工業化形式,必然是未來發展趨勢。
建立標準的建筑設計體系,對預制構件的多樣性進行合理統籌、控制,實現預制構件的通用性和互換性,并對不同構件作標準化、模數化,加快設計速度和施工效率。同時加強區域合作,消除合作壁壘,加強核心技術的研究和突破,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裝配式建筑技術體系和規范體系。
5、政策推動向市場推動轉變
我國裝配式建筑正處在初期階段,由于規模效益無法體現,需要政府制定目標任務、扶持政策、激勵措施,推動引導行業發展。即使如此,現階段裝配式建筑在實際推行中,短期內還是遇到不少困難,如成本上升、工期延長、開發商觀望、施工經驗不足、技術缺乏儲備、體系有待完善等諸多問題。
未來,這種局面將會得到極大改觀,隨著裝配式建筑的規模越來越大,zui終市場將會形成新的推動力,政府建立協調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即可,市場需求將會有力促進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