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筑的歷史:
建國初期,在前蘇聯幫助下,掀起了一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高潮。
1950s,新中國首次提出建筑工業化的口號,當時建筑工業化的主要內容是構件的工業化生產。
1960s,工業建筑的主要構件已是工廠化集中生產,構件質量明顯提高;特別是預應力技術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不但節省了原材料,還提高了構件的性能。
1970s~1980s,國民經濟高速發展, 促成了我國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建筑、部分裝配式混合建筑和構件預制生產,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達到了行業一個輝煌的峰值。
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是指主要的木結構承重構件、木組件和部品在工廠預制生產,并通過現場安裝而成的木結構建筑。裝配式建筑就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拼搭起來。
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根據承重構件選用的材料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輕型木結構、膠合木結構、方木原木結構以及木混合結構。大家熟知的傳統梁柱式木結構其實僅僅是方木原木結構中的一個小類別。
與傳統建筑對比木結構裝配式建筑,木結構預制構件生產主要依賴機械和模具,工人可以在一個工位同時完成多個專業與多個工序的施工,生產質量、進度、成本受季節和天氣變化影響較小。質量較好,實行模塊化組裝具有安裝快等優勢。由于構件尺寸精準,內裝飾可根據顧客要求定制,配套齊全,可取消因裝飾帶來的麻煩,節約材料,建筑自重減輕50%~80%,可進一步優化主體和基礎結構,節省造價。